洪蘭:先當好人 再學當好學生

2010/12/12

【聯合報記者王維玲/台北報導】

  

 

國立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,昨天在台北演講。 記者陳俊吉/攝影

 

「品德可以填補智慧的不足,但智慧無法填補品德的空白!」中央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在演講時引用但丁的話,認為教育的目的在引導學生「先當一個好人」,之後再學著當一個好學生。

為什麼會有大學生不願意讓座,還動手打人?為什麼有學生撿到錢,要求對方付留滯金?為什為什麼吳寶春的徒弟學成手藝之後,卻在師傅旁邊開店?洪蘭在演講一開始,就以日前媒體報導過的事件,帶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。

洪蘭表示,在21世紀,上學已經不是為了學到有用的東西,因為知識會一直改變,例如從前書本上寫冥王星是9大行星之一,現在冥王星卻已從9大行星中除名,所以洪蘭強調「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正確的價值觀!」

「品德是內隱的潛移默化過程」,洪蘭指出,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,父母的一舉一動除了落在小孩眼底,也會內化在孩童心中,影響日後的人格發展,「身教非常重要!」洪蘭說,父母不能自己只看電視,卻希望孩子喜歡閱讀,最好的方式是拿著書與孩子一起靜靜看書。

洪蘭以黑猩猩「吸菸查理」為例,說明「學好的很難,學壞的卻很快」,孩子小時候像張白紙一樣,充滿各式各樣的可能性,父母不應該每天只會挑小孩的毛病,「每天罵他,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!」

洪蘭感嘆,許多中國傳統父母沒有讚美小孩的習慣,當小孩放學,開心地跟父母說自己考試考了100分,父母的反應卻不是先讚美,而是反問「全班有幾個人100分?」洪蘭強調,「沒人是完美的」,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,帶著孩子從錯誤中成長。

現代許多父母過於忙碌,只能將管教小孩的任務交給學校、補習班或菲傭,再加上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,洪蘭直言,孩子應該要有機會跟在大人身邊學習,才能正確地學習如何待人處事,呼籲父母透過無所不在的生活經驗和故事,讓孩子從中學習辨別是非對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woodw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