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

近年以來教學活動著重於學習者本身的主動認知歷程。
教師在教學時,不僅應關注於學生學了什麼,也應關注學生如何學習。

早期行為主義S-R聯結論認為,
改善學習表現的方法就是透過操弄外在的學習環境。
認知心理學派興起之後,認知取向的教學著重於瞭解學生的內在學習歷程。
對教學所造成的影響,便是使用策略的風潮:「教學策略」與「學習策略」。

一個完整的教學歷程架構應包含
教師特質、教學策略、學生特質、學習策略、編碼歷程、學習結果與表現這些內容。
另外,基本或複雜的複誦、組織、意義化策略、理解監控策略
以及情感上的策略在學校的課業學習上均可以被妥善運用。

編碼歷程包含四個階段:篩選、獲得、建構與統整。

「複誦」是一個基本的學習策略,隨著年紀的增長這個策略的使用量愈發增加。
自發性複誦比起被動要求複誦更有學習上的效果。
更複雜形式的複誦策略通常也伴隨著朗讀、做筆記或劃底線等策略來協助複誦。

意義化」策略,如心像聯結對於學習外語字彙或不熟悉字彙具有成效。
關鍵字法或者找出字彙之間關聯的方法均有益於學習,
前者著重於單一文字、圖像之間的聯結,後者則強調文字之間的關聯性。
更複雜的意義化策略還包括分段、摘要、類比、產出性筆記與回答問題。

「組織」策略,如分類法,
孩童已具備使用這個策略的能力,但卻不會自發性的運用它。
隨著認知的成長,孩童的分類策略也有不同的判準,例如音韻或語義。
根據意義來分類單字的學生,比起隨機或拼字法分類的學生顯示出有更多的回憶表現。
更複雜的組織策略則有列出主旨、列出大綱、建構網絡以及分析文章結構等等,
這些都是建立用以促進內在聯結的學習策略。

「理解監控策略」著重的是學生本身後設認知能力的有效運用,
「情感策略」則包括維持專注力和持續力、處理臨場焦慮感以及維持動機與效率。

學校教育中應教導學生上述這些學習策略,將之列入課程計劃之中。
許多策略教學方案也已經被證實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具有正面成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woodw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