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測衝刺歷史/範圍廣泛 歸納考古題
2011/01/07
【聯合報╱記者王維玲/專題報導】
學測歷史只考25題,範圍卻非常廣泛,歷史老師建議考生從考古題中歸納出常考的題型及重點,還要特別注意課本的大標題。
補教老師高健表示,大考中心在台灣史、本國史、西洋史的出題比重非常平均,「統統讀就對了」,在台灣史部分,出題重點範圍還是在於清朝、日據時期,以及政府遷台三大方向;在中國史部分,上古史以春秋戰國、漢朝為重點;中古時代則要注意隋唐時期的典章制度、士族生活以及宗教文化;近代史要注意宋明時代的平民社會生活及商業貿易;清末一定要注意各種內憂外患所帶來的影響。
中山女高歷史老師邱永春指出,台灣史部分,可以特別注意不同的統治者如何統治台灣,例如清朝統治台灣分成消極與積極,國民黨政府統治台灣也在228前後分成2期,日本統治台灣也分3期,考生應特別注意每階段的關鍵事件與具體差異。
邱永春特別強調,考生應該特別注意課本的標題,因為每個標題都代表一個問題,此外,考生應該勤做考古題,從中找出出題模式,「千萬不要做坊間那些亂七八糟的題目」。
西洋史部分,高健認為題目不難,難的是答案選項,因為西洋史最喜歡考時間和地點;邱永春也建議考生抓住不同時代、區域、經濟及文化特色,例如中世紀的歐洲是黑暗時代,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卻是「天方夜譚」、經貿極度發達的時代,在中國則是隋唐時代。
應答技巧部分,邱永春認為考生應該要抓住題目主要概念、找出時間和空間定位、注意題目與選項的因果關係,以及注意題幹史料的立場,只要把握這4個重點,就不會出錯。
高健呼籲考生,「歷史不會變,變的只有論述和包裝方式」,大考中心常用考生不熟悉的方式來表示答案,例如考生熟悉的「東羅馬帝國」,可能會以「十四世紀的君士坦丁堡」來表示。
高健指出,很多考生誤解「關鍵字」的意義,關鍵字應該是能讓我們刪掉錯誤的答案,而非找到正確答案。此外,考生也應注意答案選項間的關聯性,例如答案選項如果都是時間,就可以區分成清領或日治時代,幫助作答。(系列四)